我和妻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自己的家乡情感甚笃:欣然享受她作为“九省通衢”在国中天然的地理位置,欣然享受万里长江第一桥、第一隧、第一条高铁带来的便利;骄傲于她“华中第一都市”的经济社会地位,曾经的中国第二工商业重镇,如今同样位居前列,“世界城市”前景无限;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城中的一所声名尚可的高校服务,也是自感十分欣慰的事情;即使是被世人视为“九头鸟”,也为她居然“不服周”的顽强不屈精神而自豪。
不意今年年初以来,武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新闻的中心话题。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把武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紧张、惶惑、拼搏、逐渐控制疫情,如今的武汉,已经堪称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武汉人怎么走过来的,这是不得不认真回顾的一段特殊时期。它将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更将永存于我们城市的记忆之中。
一、风云突变:“渔阳鼙鼓动地来 九重城阙烟尘生”
新年伊始,各种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渐次传播开来,应该已经发现病毒侵扰。在初始阶段,有关方面大约轻信“可防可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许害怕冲淡了省、市“两会”的喜气;大多数市民也没有感到那么严重,最多又是一场“非典”,一切工作、生活如常。时值己亥年末,腊月间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朋友聚会,直到元月19、20日,还在与来拜年的学友小叙。
就在这时,传来“人传人”的实信,每天的病例以几何级数往上窜升,恐慌急速侵入每个市民的心头。23日,武汉正式宣布“封城”。
霎时间,本应是五彩缤纷的“过年”顿时失去了所有光彩。青少时期几乎每日必走的中山大道、江汉路,司门口、胭脂路,路断人稀;半辈子供职的万人校园,安静异常;常年生活的千户小区,阒无人迹;市内停运公交车、轮渡、地铁、出租车;对外停运火车、飞机、长途汽车。武汉顿时成为一座失去了活力的孤城,寂静的街道、商场、影剧院、公园……,千万市民被封闭在家中。
特殊时期,新闻的焦点集中在一件事上。从各种传媒上,每天听到的是不断出现病人求医难、住院难,甚至医护人员也被传染,令人难受;也有不少地方拒绝接纳湖北武汉人的消息,令人诧异;每天还得知全国各地接二连三“中招”,令人不安;同时听闻世界各地陆续都有“新冠”发生,令人震惊。从历史上看,不论中外,疾疫流行并不罕见,但传播速度从来没有这么迅速,范围从来没有这样广阔。这次疫情短时间内在全世界各地出现,着实令人惊诧,“全球化”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么?
来势汹汹的“新冠”带来无尽的恐慌,每天看着不吉的数字快速增长,谁能不害怕!慌乱、戒备、埋怨,严峻的形势下,完全可以理解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情。
二、困守不困:“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年近古稀,总的来说这一辈子过得还算顺利,当然也难免一些坎坷。遇到过生活艰辛的经济困难时期,经历过无所适从的政治动荡时期,却从来没有碰上“封城”这样极端的情形。有的人手忙脚乱赶快抢购生活必需品,也有人无所谓,觉得不过是另一次“非典”,待到气候转暖就没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封”就是武汉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78天。
几十天困在家中,形同“软禁”,而且不知何时到头。本来还算丰富的生活突然紧张起来,除了心情,还有生活物资。因为准备年货,春节前还是买了一点东西的,可是完全没有长期准备。眼见储存的食品一天天消减,不得不为不确定的长远打算。不能外出,一方面来源减少,另一方面,体能消耗也减少了。我们决定开始“两餐”制。但是,没有多久就恢复三餐制了,因为各种帮助源源而来。
“封城”没有切断全国人民与武汉人民的血肉亲情。全国人民关心着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着我们,外国友人关心着我们。资金、物资源源不断流向武汉。
很快,学校后勤组织了早点团购,小区组织了蔬菜团购,社区也送来米和菜;亲戚晚辈隔江渡水,数次送来各种食品;同样处于危困之中的同事们热情帮助,有的一次又一次送来各种蔬菜、干菜,有的送来山药、竹笋,调剂了食品结构;远在千里之外的学友寄来了口罩,寄来了油盐荤素;最令人感动的是各地校友,在交通不便之时,将一车车物资运送江城,广西校友千里迢迢,先后两次送来肉禽蛋蔬果,还有云南、贵州、河南等地的校友,都为母校送上了一颗颗赤诚的爱心。以至于有段时间援助物资来得比较集中,我们的生活比平时还要丰富。
记得第一次下楼取菜,家中没有医用防护口罩,只好戴上以前留存的纱布口罩,而这种口罩基本上是没有防护性能的。山东的学友寄来一大盒口罩,解决了燃眉之急,一直用到现在。上海的学友通过购物平台送来食用油至今还没有吃完。
古人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亲情、友情在这次特大疫情中得到了非常瑰丽的阐释,受助于最困难时期,永远不会忘记。
三、孤城不孤:“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面对一座位于交通要冲的超大城市,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现疫情苗头怎样应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初始阶段难免有些遮遮掩掩、犹豫彷徨,从而引起各界的啧啧非议。
在一阵摸索后,党和政府很快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一方面封城、封路、封住宅区,阻断传染链条,另一方面从各方调集医护人员、防疫物资驰援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市。中央政治局多次会议研究决策,国务院组织联防联控,中央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给予有力援助。
1月22日,孙春兰副总理到达武汉,检查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慰问一线防控人员。此后,她率中央指导组一直坚持在湖北武汉工作,直到4月27日才离鄂返京。
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作为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赴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来汉考察时所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重点支持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习近平同志又说:“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这个英雄的称号,武汉人民是担当得起的:一个世纪前,推翻几千年帝制的革命从武汉始,荣膺“首义”之城,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策略,中国革命进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80多年前,武汉成为战时首都,全国抗战中心,长达四个半月的“保卫大武汉”之战成为整个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消耗了日军大量的人力、物力,迟滞了敌人的战略行动,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幻想彻底破灭,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转变;7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武汉在经济建设中,成为中国内地名列前茅的主要工业基地;40多年前,全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武汉是全国第一个实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第一个实行租赁的国企,第一位外聘的“洋厂长”,第一家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企,第一个面向全国的小商品市场都出自武汉。陵谷变迁,世事沧桑,唯一不变的是湖北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武汉人民上下同心,遇险不惊,沉着应对,忍受了“封城”带来工作上的重重困难、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人们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令行禁止世所罕见。家家户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邻里团结互助,互通信息和物资,志愿者冒着未知风险为大家服务。许多人出钱、出力甚至出血(治愈者献出带有抗体的血浆);在非常时期,维持了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安全。人民群众的所作所为是抗“疫”战争取得初步胜利最坚实的基础。
湖北武汉的各级党政机构痛定思痛,在艰难困苦之中,发挥了从总体决策、部署到具体指导、落实的职能。特别是最基层的社区、小区等延伸机构,不顾危险,不怕困难,全面认真地为辖区居民服务。从全方位、全时段来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是值得人民信赖的。
这场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是白衣战士。疫情刚开始肆虐时,他们仓促上阵,没有负压病房,没有防护服,甚至戴的也只是普通的外科口罩。为了抢救病人,他们奋不顾身,如同战士冲上火线,数以千计的医护人员不幸感染,数十位医护人员壮烈牺牲。面对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歹毒万分的“新冠”病毒,他们罔顾安危,慷慨赴义,不愧为英雄烈士,武汉人民定将永久纪念。
在中央统一指挥调度下,全国军队和地方数万医护人员、科技人员紧急驰援湖北武汉。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中有古稀、耄耋之年的院士、高级专家,有递交申请书、决心书,告别年迈双亲,托付嗷嗷待哺婴幼的中青年,也有为此推迟婚期的青年才俊。“新冠”传染性极强,病因尚未完全查清,有的医护人员甚至为此准备了遗书。这种一般只有战时才会有的情形出现在和平时期,令人感动至极。好在此时防护的方式和设施已经比较完备,外地援鄂援汉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位因感染“新冠”而伤亡,也令受助者感到宽慰。他们在鄂在汉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给湖北武汉人民留下的情感和精神却是永久的。许多感恩、回馈至今不绝。
这场战役中的主战场是医院。武汉是全国医疗技术、设施最好的中心城市之一,但遇到前所未有的疫情,也未免捉襟见肘。为抢救生命,十天建一所千张床位的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创造人间奇迹;2月5日至16日,11天改建交付11座方舱医院,惊艳世界目光。这当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冠绝全球的基建能力,更是社会主义大协作大奉献的成果。要什么给什么,器材物资无偿捐献,物流运输免费送达。他们中有国企、有民企、有工人、有农民,许许多多有爱心的国人。这很快就改变了初期的慌乱,很快就实现了所有确诊和疑似的病患“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
人生舞台上不仅仅在于主角耀眼,还有许许多多的配角。在一定时刻,他们也可能是主角。“封城”期间,街道上安静了许多,实际上则有许多人还在为保证城市的运转,市民的生活忙碌着。他们中有,为保证社会稳定安定、交通顺畅的警察,为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清洁工,为保障各类物资供应的流通部门和快递小哥,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餐饮的食堂、餐馆工作者,为保障水电气供应无虞的企业职工,为居民一切需要提供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无处不在的各类志愿者,当然还有忍受生活不便和寂寞的全体市民。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会留下特殊的记忆,千百万江城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
湖北武汉人民身处困境之时,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同胞之情,善良之意,使我们在劫难之中如沐春风。除了医疗队对口支援到湖北省市州县,随之而来的还有急需的防疫物资和民生物资。许多海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也在想方设法,竭力往国内输送防疫物资。有些流落在外地的湖北人渐渐得到当地人的善待。中央各部门、各大单位的资金、物资不断到来。湖北武汉人绝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在全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下,与凶恶的病毒斗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湖北武汉的疫情好转以后,同样对发生疫情的地方投桃报李。
同样使我们感动的还有一些外国政府和外国友人。尽管有人乘机抹黑,但是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依然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与帮助。有的友好国家并不富裕,仍然倾力相助,如蒙古国送来的三万只羊;有的国家与我多有龃龉,也搁置嫌隙。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化解了多少心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拉近了友邻之情。
四、雨霁初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解封以后,公众场合管理还是比较严格,住宅小区也没有完全放开。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武汉正在逐步恢复到常态之中,虽然没有从前热闹。这次波澜不由分说地改变了数十年的生活习性。
差不多每个人的生性都在好动与好静之间,只是比例不同。我以前在职时,每年总有多次出差的任务;退休以后,每年也会出游数次。自上初中以后,大概没有哪一年完全待在武汉。今年则是个大转折,全年没有离开武汉市,甚至连住宅小区也出去不多,成为不典型的“宅男”。除了外因,内子行动不便,本人年事渐高也算是原因。久而久之,竟然渐渐习惯,习惯于几天不下楼,甚至整天不开房门。出去也就是在周边购物,小心翼翼地应约或约人小酌,加上偶尔开点会,活动范围大都在周边几公里、十几公里之内,绝不在外过夜。算来,全年过汉口仅有两次。余年可能就是地域意义上的“套中人”了。
非常感谢遇上了信息社会,虽然“宅”在家里,对外面的事情依然十分清楚。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读书,那种“知”是很有限的。小区封闭期间,邮递员“乘机”不送报刊,甚至解禁以后也不送,催一下,送几天,无奈碰上“无赖”。好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早已易主,每天只要盯住三块屏幕即可,那就是电脑、电视和手机。智能手机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获取外界的一切信息,与亲友联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我以前也使用过“网购”,但不经常。这一年,被动的“网购”由惯性逐渐成为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与超市、实体店三分天下,虽然价值不是最高,数量肯定是最多。网购的好处,一是开拓眼界,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新产品方便了生活;二是与超市、实体店相比,价格的确便宜;三是方便,有的送上门,有的就近提取。同时,网购也有不利之处,首先是只看图片或视频购物,买到不合心、不适用的商品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次,低价低质,甚至高价低质的商品也不罕见;再次,偶尔遇上“套路卖”,受骗上当还不好投诉,因为价值太低,不值得花工夫,而骗子则乐得做一锤子买卖,反正中国人多。
近来网上舆论对各大电商卖菜提出许多批评意见,理由之一是伤害了菜贩。我倒是觉得社会分工总是在不断进化的,就像不能为了马车夫的生计去禁止汽车通行。武汉市禁了“麻木”,也没有听说哪位三轮车工人饿死了。电商卖菜也要有“脚”,我家所在小区的一家菜店已经在零售的同时代理了一家电商。至于害怕大的电商垄断,那是政府管理的问题,何况这么多电商蜂起,哪里垄断得了。
曾经遭受暴风骤雨般疫情的湖北武汉刚刚风平浪静,接着经历了的防汛。1998年我担任学校防汛负责人,在我校负责防守的武金堤,亲眼见到高出地面数米的江水从封口处的钢板缝隙涓涓流进堤内,危险万分。而今年的大汛不亚于1998年,却没有那么严重的险情,三峡大坝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汉人民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将损失控制在了一个低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生活重新活跃,经济建设和发展很快活力重现。前三季度GDP排名重回前十,继续保持中部地区首城的地位。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正在快速流入,武汉的前途不可限量。
五、思绪万千:“两视而明 两听而聪”
在这场疫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动荡,人们的思想、社会的舆论也随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内对外,各种纷争的观点此起彼伏,始终没有平息,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还是各有消长。
突然遭到疫情侵袭,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应对理念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救命放在经济和金钱之上,无论多大年龄都积极救治。4月11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说,武汉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总体治愈率达到9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8位年龄超过100岁的患者,其中7位治愈出院,最大年龄108岁。老人往往有较多基础性疾病,免疫力较差,治疗费用高得多而且是免费。时至今日,全国(含港澳台)累计确诊96743人,累计治愈90577人,累计死亡4789人。
当我国将疫情初步控制下来,世界其他各国的疫情势却如脱缰野马,最发达的国家成为疫情最重的国家,中国反而成为相对平静的“台风眼”。
有比较才有鉴别。多国政府不敢实行封锁、隔离等必要举措,表面上的借口是那样会侵犯“人权”和“自由”,实际上是害怕经济下滑影响选票。从而为救生命还是救经济谁放在首要位置而首鼠两端,进退失据。现在,全球累计确诊新冠患者已经超过8000万,死亡超过178万。有些国家因无力救援,而放弃积极治疗,美其名曰“群体免疫”;有些国家因医疗物资短缺,不得不放弃对老年人的治疗,只得实行“选择性治疗”;有些国家不同人种、不同阶层的发病率、治愈率差别很大。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患新冠的人数已经1900多万,死亡超过33万。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经引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统计数据报道,黑人患新冠的死亡率:密歇根40%,伊利诺伊42%,首都华盛顿58%,芝加哥67%,圣路易斯安那70%,威斯康辛73%,而美国的黑人只占总人口的13%。
“生命至上”是否会影响经济呢?恰恰相反,中国首先全力遏制住病毒的蔓延,迅速控制住疫情,相对平安的局势为全面迅速恢复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年中,经济上变得更加强大。虽然最终的统计数据尚未正式出笼,预计GDP将增长2.1%,很可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
中国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而外国的情况正好反过来。许多在外务工、留学,甚至已经定居的华侨、华人不拒高价机票,不惜绕道迂回,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因为,全世界安全感最高的是中国。今年11月15日,中国与东盟、日、韩、澳、新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12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第5次通电话,两国战略协作关系更加巩固;12月30日,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
全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和国家制度,只有相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的制度及治理方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年一年的发展态势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中国的制度及治理也会有不足的地方,那就去改进、改善、改良。
2020年,一个在我们脑海中刻下深深印记,永远挥之不去的年份,告别了!
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祝各位亲朋好友幸福安康!
作者写于2020年12月31日